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北西2之不二情书》每分钟都让我尴尬欲死,这次搞砸的不是汤唯

2016-05-02 magasa 虹膜

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(IrisMagazine)。


文 | magasa


片名蹭上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应该只是一个商业行为,因为它和北京和西雅图和前一部电影没有任何关系,这部电影就叫《不二情书》就好了。

 

尽管这也未必是好一个好片名,字面上看不出「不二」的意思,倒是容易让人和超级大烂片《不二神探》建立联想。

 



我先说结论,《不二情书》并不是那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大烂片(好比《梦想合伙人》),它原本是有可能成为一部合格线以上的普通爱情片,但一些地方搞砸了,于是就成了现在这样,从头到尾都满是尴尬,甚至掩盖了这部影片在剧作结构上的一些闪光之处。

 

虽然和上一部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没有直接关系,但我还是从上一部说起吧。至少上部电影建立了吴秀波和汤唯这对演员的化学反应,某种意义上,此二人的搭配和化学反应,构成了两部电影之间唯一的联系。

 



我曾激烈批评过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,尤其是汤唯的表演。其实我批评过大量汤唯主演的电影,我认为她自《色,戒》以来,在主演的绝大多数影片中的表现都是不合格的。


在我看来,汤唯是个有点蹩脚的「体验派」演员,她只有经过非常高明的调教,并艰难进入角色和故事的情境后,才会释放出较好的演出,正面例子当然是《色,戒》。

 



之后再接的许多戏,汤唯经常游离在角色之外,《西雅图》尤甚。哪怕表演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,她都演得非常夸张和生硬。她对自己的表情、台词、肢体都很容易失去控制。最好的例子,那就是《西雅图》开头,汤唯对入境处官员的那一场「表演」,堪称灾难。

 



前两天看到汤唯接受某娱乐节目的一个采访,记者问她《西雅图》里的文佳佳一角难演吗?汤唯回答说:「我觉得我演失败了。」记者追问为什么,汤唯说:「就是失败了,不用问为什么。」


汤唯还说过,自己并没有什么演技,感受到的就能演到,感受不到就真的演不到。



 

这不是谦虚,而是非常准确的自我评价。


《色,戒》她的确感受到了,《西雅图》就基本上没有。

 



在看《不二情书》的时候,我承认我带着挑剔汤唯表演的心态,但我要公允地说,汤唯在这部电影里进步了。就算谈不上精湛和娴熟,但至少不像以前那么夸张、僵硬。所以汤唯绝对不是《不二情书》的最大软肋。

 

软肋主要是在剧作。

 



这就要说到薛晓路导演,我至今觉得她最好的作品其实是第一部电影《海洋天堂》,李连杰和文章主演的自闭症题材影片,虽然导演手法比较拘谨,但仍不失清新感人。她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剧作专业导师,无论是教学还是创作,都是第一流的水平,口碑甚佳。不过遗憾的是,《不二情书》的剧作仍有一些比较大的缺憾。

 

其实类似的缺憾在前一部《西雅图》中就存在,这部电影曾被很多人批评为「替小三洗白」,据说薛晓路导演对这个评价还很不快。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小三,电影可以描写任何人的故事,小三也不是不可以得到幸福。

 



事实上,观众对电影和对现实生活的道德要求是不一样的,对电影的道德要求宽松得多,娴熟的创作者可以暗中操纵观众的认同感,让观众一定程度上同情小三也不是做不到。

 

汤唯在《西雅图》的角色一出场就是让人讨厌的,这是明确的设计,影片需要一步步扭转观众对她的看法,从厌恶到认同,这需要汤唯的表演具有说服力,也需要导演和编剧的手段技巧。

 



既然很多观众最终仍然得出「洗白小三」的结论,其实不是观众都有道德洁癖,而是说明,影片的手段技巧不够成功,没能扭转很多人对汤唯角色的认同感。

 

同样的情况又发生在了《不二情书》上。

 

其实也说明,这两部电影都选择了比较高难度的剧作起点,这一点即使我不太喜欢影片,我认为也有必要指出来。

 



《西雅图》把一个人见人憎的小三设为主角,怀着别人的孩子去谈恋爱,最终收获爱情和幸福,这肯定很难写。


《不二情书》更难,男主角和女主角99%的时间都不碰面,一个在澳门,一个在洛杉矶,他们各有各的故事,在生活中都有一些不光彩的地方。怎么把两边联系起来?电影使用的方法是让他们在心里各自假想出一个理想化的对方,展开虚拟的对话。

 



在对话过程中,理想化的对方起到了引导向善的作用,最终帮助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,这时候,电影终于允许他们在伦敦相见,剧终。

 

这个剧作结构的设计在中国电影里称得上巧妙了,但为什么,最终还是不太work?

 

因为围绕这个结构发生的大多数事件都不可信,尤其是书信笔友这件事的建立从一开始就让人怀疑,也会动摇整个故事的可信根基。

 



现在这个时代,所有人都在使用手机和电子邮件作为联系方式,一个眼里只有输赢的烂赌棍,一个市侩的地产经纪,都不是会花时间去手写一封信的人,他们就这样毫无理由地展开一番鸿雁往来,反正我不信。

 

我猜影片选择纸笔工具有两个原因。

 

一是为了硬套《查令十字街84号》的佳话。

 


《查令十字街84号》(1987)


二是嫌电子通讯手段不如纸笔浪漫。听起来没错,但换个角度想,如果让吴秀波和汤唯用微信、email的方式交流,会让故事变得不浪漫,那么恐怕是因为故事本来就不浪漫,而不是因为电子通讯手段不浪漫。《春天情书》《电子情书》都是用电子手段来交流,谁会觉得不浪漫呢?

 


《春天情书》(1996)


《电子情书》(1998)


在今天的高速变化的生活里坚持使用纸笔通信,带来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,它跟不上外在故事节奏的发展。这部电影情节容量非常大,汤唯前后遇上了陆毅、王志文、祖峰三个男人,吴秀波那边也有和秦沛夫妇、王茜母女的瓜葛。这么多人和事来来去去,等你通过伦敦寄信慢慢中转,那得等到什么时候?

 

故事发生的时间明显是围绕着某一年的圣诞和新年前后,这么短时间里,够你通信几次?

 



影片明显也知道合理性没办法圆上,最后干脆用了虚写的手段,两人开始即时对话,不再寄信了,时差仿佛缩小到零。那你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

 

纸笔通信的另一个大问题,是影响了整个影片的气质和人物调性。

 

如果采用合乎时代的电子通信,那都按正常的写实风格就行了。但你让市井人物在那里文绉绉写信,这会立刻给影片赋予一种复古的、文艺的、远离现实的基调。影片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式,来容纳这种基调。

 



影片不是没有采取办法,那就是念诗、拽古文,但效果很一般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,一进入到写信的环节,我就有点起生理反应,理智告诉我这不可信,是硬编的,他们并不是非要写信不可。

 

如前面所说,这部电影的结构是分离的,汤唯、吴秀波各自发展,所以写信太重要了,不然就成了两个不相干的故事。

 

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,两个人的互动非常刻意。汤唯想偷王志文的筹码,虚拟的吴秀波跳出来阻止,终于让她幡然醒悟。换句话说,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笔友影响了她的道德选择,我认为牵强至极。

 



看《西雅图》和《不二情书》,我常有这样一个感受:编剧不愧是科班出身,结构工工整整,什么地方该起承转合,绝对到位,不差分毫,但具体想法有时候跟不上,落实到具体情节时,就觉得说服力不够。

 

再往具体说,汤唯这边的三个故事都有问题。陆毅高调出场,跟王晶片里的赌神似的,我以为牛得不行,结果灰溜溜落败,也没说清楚他为啥就输了,哪怕你说他是骗子也好啊。而王志文和汤唯的那段是大俗套,换句话说就是「包二奶也有真爱」。

 



这两个人物的功能是,陆毅制造了汤唯的经济危机,再通过王志文来解决,这也罢了,更重要的是,汤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成长和涅槃,但……凭什么?

 

最后祖峰那一段简直就是仓促上阵了,功能性十分模糊,他到底干嘛来了?

 



观众普遍对吴晓波那边秦沛夫妇的故事表示好评,我觉得就是刚好okay,没什么大毛病而已。因为其他小故事都相对平庸或牵强,秦沛这段反而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。

 



我还想说,吴秀波确实是一个魅力非凡的演员,这恐怕不会有人否认。即使在《西雅图》中汤唯不在状态,吴秀波都可以靠自己的魅力撑起一部戏。《不二情书》给两人的化学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因为他们不可以提前见面,而且剧作上更刁钻的是,这次吴秀波也成了「坏人」

 



《西雅图》里吴秀波已经好到了极点,所以汤唯怎么「作」都没关系,他都可以兜回来。现在不行了,俩人都不是省油的灯,汤唯反而比吴秀波更早「升华」,在后半部分,她成为促使吴秀波升华的催化剂。

 



最后总结我的看法,《不二情书》立意颇高,结构清奇,在国产片里面是有想法的。但可惜落实和执行时流于空想,情节上太多虚假、刻意、闭门造车,最后就是这样一个满是尴尬和遗憾的产物。

 

但汤唯真的有进步,我以后不会每片必黑了,我会看情况。




广而告之:虹膜开设有多个读者微信群,每天都在热烈地讨论电影,希望加入的请先加微信个人服务号:mgshongmo。


往期精彩内容

重温《生活大爆炸》最爆笑十集,爱死谢耳朵的尖酸刻薄了!

黑白画面也可以华丽至死,因为它们来自最伟大的50部黑色电影

我说这是去年香港最牛逼的一部电影,现在你信了吧


编辑:夏夏irisfilm@qq.com扫描二维码下载《虹膜》付费版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